為什麼跨國企業都愛印度裔經理人?他們的4大特質
2014/02/06 20:41鉅亨網 黃欣 綜合報導
任命 Satya Nadella 擔任新執行長的微軟,也加入了「印度裔執行長」跨國企業俱樂部,包括百事可樂、德意志銀行、萬事達卡、軟體公司 Adobe Systems、酒品商 Diageo、消費日用品商 Reckitt Benckiser 和半導體製造商 GlobalFoundries 等,都任用印度裔經理人為核心高層。
《彭博社》主筆 Leonid Bershidsky 指出,這些大企業中的印度裔經理人有一些共同之處,比如他們的年紀約為50歲左右,正是事業攀向巔峰的年紀,他們都是印度移民後代、畢業於英美高等學府....等。不過想必還有一些決定性的特質,讓印度裔經理人成為不可多得的人才。
瑞士聖加侖大學 (St. Gallen University) 曾於 2004 年對印度管理文化進行研究,研究指出,印度的執行高層傾向於參與式的管理,以及與下屬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。印度的傳統領導風格,是在上司與下屬間建立情感連結,這會使員工感覺公司真正關心他們,而產生比薪資獎勵帶來更堅固的忠誠。在上述企業的諸位印度裔高層中,沒有一位是用獨裁式的方法管理。
微軟讓 Nadella 接任 Steve Ballmer 的職位,外界一般認為,是因為他在公司中資歷夠深、且具有工程背景。不過 Nadella 為人相當謙和,在他以執行長身分寫給公司全員的第一封信中措辭就是如此,這個特色也符合美國南新罕布夏大學 (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) 於2007 年對印度與美國企業經理人的比較研究,發現印度經理人態度謙和得多。
此外,南新罕布夏大學的研究也發現,印度裔經理人更加放眼未來、著眼於公司的長期策略。 Adobe 執行長 Shantanu Narayen 就說,「如果你已經能看出目前和發展方向的所有關聯,那你可能看得還不夠遠。」
或許更重要的是,這些印度裔經理人都有持之以恆的特質。Bershidsky 觀察,在前述大型企業中,大部份印度裔經理人都有足夠的耐心從基層慢慢升遷上來,並從不同角度徹底了解公司。Indra Nooyi 於 1994 年就加入百事,至今也已 20 年;Anshu Jain 於 1995 年進入德意志銀行、Ivan Menezes 1997 年起展開在 Diageo 的事業、Narayen 於 1998 年獲 Adobe 雇用,而 Nadella 在微軟資歷則達 22 年。
正是同理心、謙和、耐心與邁向夢想的能力,造就了在全球大型企業發光發熱的印度裔經理人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